股票的平台 女儿从重度抑郁到复学,要想孩子彻底走出抑郁,关键在这4步_爸爸_阁楼_眼泪
发布日期:2025-04-22 21:34 点击次数:164

那天凌晨股票的平台,我突然从梦中惊醒,发现女儿床上空荡荡的。
阁楼的门开着一道缝,在黑夜里特别扎眼。
推开门的时候,女儿就坐在天台边缘。
“你在干嘛?”
我的声音紧张到发抖。
她慢慢转过头,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:
“妈,这儿的星星真亮。”
我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,轻声说道:
“乖,你先下来,妈妈陪你一起看好不好。”
她磨磨蹭蹭地往回走,每一步都像踩在我心尖上。
后来她趴在我肩上说:
“我刚才...真想跳下去。可看见你来了...”
她突然哭出声,
“我又不想让你伤心。”
我一把抱住她,眼泪“哗”地就下来了。
展开剩余94%
天快亮的时候,她终于睡着了。
我看着她哭红的眼皮,突然想起她三岁那年发烧,也是这么蜷在我怀里。
我不明白为什么老天要这样对待我们母女?
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女儿抑郁?
01
女儿重度抑郁了
女儿六岁那年,她爸把离婚协议书摔在茶几上时,玻璃杯都被震得嗡嗡响。
“这日子过不下去了!”
他吼完这句话转身就走。
女儿的小手还拽着他的衣角,被他一把甩开。
从那以后,就我们娘俩相依为命。
女儿从小就是个要强的孩子。
从不用我催,自己就去写作业;
给她报的辅导班从不拒绝;
学习成绩总是年级第一。
我知道女儿想爸爸,从没阻止过他们联系。
每次考完试,她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:
“爸爸!我数学又考了100分!”
电话那头的声音总是很遥远:
“真棒,爸爸下次带你去吃冰淇淋。”
在女儿十一岁时,她爸有了新家庭,来看她的次数越来越少。
“爸爸这周末又要加班。”
她平静地转述完,转身就去写作业。
第二年,我和公司同事老陈走到了一起。
他是个实在人,对我和孩子都很好。
但每次他想要亲近女儿,她就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样躲开。
我迟迟不敢答应他的求婚,直到那天他红着眼眶问我:
“我们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?”
那天晚上,我们决定跟女儿摊牌。
“宝贝,陈叔叔想和我们一起生活……”
我边说边观察她的反应。
她正在写作业的铅笔突然“啪”地断了,下一秒,她尖叫着把铅笔盒砸向老陈:
“你休想!你不是我爸爸!”
我一把拽住她的手腕把她拉进卧室,生气地质问:
“你怎么能这样对陈叔叔?”
她浑身发抖得像只落水的小猫,眼泪鼻涕糊了一脸:
“为什么你们都不要我了?爸爸不要我,你也不要我了!”
“胡说八道!”我气得太阳穴突突直跳,
“妈妈这些年是怎么……”
话没说完,就看见她突然抓起桌上的美工刀。
我扑过去抢,手背传来一阵锐痛。
“你疯啦?”
我按住她的胳膊就朝着她后背打。
打完我就后悔了。
她愣愣地看着我,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,就是不哭出声。
那晚之后,一切都变了。
她开始半夜做噩梦,经常尖叫着惊醒,浑身是汗地蜷缩在床头。
老师打电话说她在课堂上走神,名次一直在后退。
有次洗澡时,我发现她手臂上有几道红痕。
我问她怎么回事,她说是被猫抓的——可我们家根本没养猫。
我心里发慌,第二天就带她去了医院。
医院的诊断书上,“重度抑郁”四个字像刀子一样插在我心上。
更让我崩溃的是,回家的路上,她突然停下脚步,眼神里充满怨恨地看着我:
“都怪你!你知道同学都怎么说我吗?说我是没有人要的小孩!”
02
女儿抑郁的原因
女儿生病后就没再继续上学。
我一个人实在照顾不过来,只好带着她搬回了娘家住。
这段时间,女儿变得让我越来越陌生。
她常常一个人呆坐在窗前,望着外面发呆,眼泪无声地往下掉。
有时候正吃着饭,突然就放下筷子跑回房间,把门反锁。
夜里我经常听见她压抑的抽泣声,但早上问她,她又说没事。
孩子经常到天台上去
最让我担心的是,她总爱一个人往阁楼跑,有时候一待就是大半天。
有天我实在放心不下,跟着上了阁楼。
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,我才发现上面连着个天台。
幸好那天凌晨,我及时赶到,她才没跳下去。
现在,阁楼的门被我加了三道锁。
医生开的药她都按时吃。
可我还是整天提心吊胆,生怕一个不小心她就离我而去。
“妈!你能不能别像看犯人一样盯着我?”
女儿突然把碗重重摔在桌上,米饭撒了一桌,
“连我上厕所你都要跟着,烦不烦啊!”
我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:
“妈只是担心你...”
“担心什么?担心我想不开吗?”
她冷笑一声,眼眶却红了,
“反正爸爸都不要我了,你早晚也会不要我的!”
“胡说!妈妈怎么可能不要你?”
我想抱住她,却被她一把推开。
那段时间,我感觉自己也快抑郁了。
妈妈对孩子的状态焦虑
朋友看我状态不对,推荐我找心理咨询。
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我联系上了吕馥芸老师。
“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女儿会变成这样?明明她之前都很乖的。”
吕老师耐心地开导我:
“孩子对离开的父亲有强烈依恋,特别是面对新家庭时,她会本能地想要守护原来的家。
她不是在抗拒新爸爸,而是在保护心中那个完整的家。”
“那她为什么要伤害自己?”
我的声音开始发抖。
“这是‘外化行为’的表现。”
吕老师解释:
“这是孩子在用极端方式表达痛苦。
就像受伤的小动物会咬人,她这么做是在呐喊‘妈妈看看我有多痛’。
而且你女儿正处于‘丧失客体’的创伤中。
她害怕连你的爱也会被分走。
那些暴躁情绪,都是对被抛弃恐惧的过度防御。”
“那现在该怎么办?”
“首先,要让她感受到安全感。”
吕老师建议道:
1打造安全角
在家里布置一个舒适的角落,放上软垫、毛毯和她喜欢的玩偶。
2减少语言压力
在她情绪低落时,不急着讲道理,而是递一杯温水。
3暂停新关系的催促
不再提“新爸爸”的事,先让她适应现在的家庭节奏。
03
女儿走出抑郁,成功复学
我开始按吕老师说的做。
女儿一开始根本不理我,像一只警惕的猫,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。
那天晚上,我端着热牛奶经过她房间,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抽泣声。
我轻轻敲门,声音立马停了。
推门进去,她背对着我装睡,可枕头上湿漉漉的一片出卖了她。
“肩膀又酸了吧?”
我看她蜷缩得像只虾米,试探着问:
“妈给你捏捏?”
她没吭声。
但当我慢慢把手放在她肩上时,她身子僵了一下,却没有躲开。
从那天起,每天晚上雷打不动:热毛巾敷脖子,揉肩膀。
她嘴上总说“不用”,可每次按着按着,身子就渐渐放松下来。
直到有次,我正按着,突然听见她小声嘟囔:
“左边...再重点...”
我的手指顿了一下,心头涌起一股暖流——
这是两个月来,她第一次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孩子和妈妈亲密互动
记得最严重的一次,她在浴室里突然崩溃大哭。
我冲进去时,看见她蹲在墙角,指甲在手背上抓出一道道红痕。
“别这样!”
我慌了神想去拽她的手,结果她哭得更凶了,整个人都在发抖。
后来吕老师告诉我:
“她喊难受的时候,其实是在求救。
你要做的不是解决问题,而是陪着她一起面对。”
她教了我四步法:
01.
先倾听,不打断
现在她再说“妈我难受”,我就挨着她坐下,手轻轻搭在她背上。
有时候她断断续续说很多,有时候就光掉眼泪。
我都只回一句:"妈妈在呢。"
02.
不说鸡汤,只表达陪伴
以前我会说“别想太多,坚强点”,但现在我知道,这些话只会让她更孤独。
所以我只说:“我知道你现在很辛苦,但没关系,我会一直陪着你。”
03.
用事实代替安慰
我翻出医生给的资料,指着上面的数据说:
“你看,很多和你一样的人,半年后情绪都会稳定很多。
这不是你的错,只是大脑暂时生病了,我们会慢慢好起来的。”
04.
给出具体的行动方案
当她情绪稍微平稳时,我会说:
“明天我们一起去复诊好吗?带上你喜欢的那个笔记本,路上可以写点东西。”
她点点头,虽然还是没精打采,但至少不再抗拒。
那天加班回来,我累得连话都不想说。
推开门却看见女儿坐在餐桌前,电脑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。
“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?”
我随口问道,其实并没指望她回答。
“发现了几首好听的歌。”
她头也不抬地说。
“谁的歌?”
我凑过去。
“薛之谦的。”
她把耳机递给我,
“这首没那么伤感。”
我听着歌,扒拉着碗里的饭,突然发现——她的脚尖正跟着节奏轻轻点地。
趁她心情不错,我抓起沙发上的皮卡丘玩偶,捏着它的触角朝她晃了晃:
“让皮卡丘给你充个电吧!”
她愣了一秒,突然笑得前俯后仰,整个人歪倒在沙发上。
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,身上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。
孩子状态越来越好
就是从那天起,我们开始了吕老师教的21天镜子练习。
每天清晨,我和女儿都各自完成。
她房门后的小镜子上,白板笔的痕迹每天都在变化:
第1天:“...”第7天:“至少今天没哭”第14天:“早餐的煎蛋是爱心的”第21天:“可以试着对妈妈笑一下”
而最让我惊喜的是,她开始愿意主动和老陈说话了,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。
妈妈带孩子练习呼吸法和镜子练习
那天老陈来家里,我正在厨房手忙脚乱地准备晚餐。
突然“砰”的一声巨响,接着是碗碟碰撞的声音。
我冲进去时,看见老陈正狼狈地扶起打翻的奶油碗。
"需要...帮忙吗?"
一个细弱的声音从门口传来。
女儿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那儿,手指无意识地绕着卫衣带子打转。
老陈举着沾满奶油的刮刀,像个做错事的孩子:
"这个...草莓好像切得不太好看..."
女儿犹豫了一下,慢慢走近料理台。
她拿起一颗草莓:
“要这样斜着切...”
薄薄的草莓片在她手下排成一朵小花,糖霜像清晨的露珠一样闪闪发亮。
晚餐时,老陈突然从包里拿出一个包装盒:
“上次听你妈妈说,你在收集这个系列的...”
女儿拆开包装,是她念叨了半年的绝版星空手账本。
她的眼睛亮了一下,随即又低下头,但我看见她偷偷用手指摩挲着封面上的烫金星星。
"谢谢..."
她的声音轻得像羽毛,却让老陈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。
孩子成功复学
三个月后的早晨,阳光温柔地洒在校门口。
女儿背着书包,脚步轻快地走在前面,突然回头对我说:
“妈,今天要发月考成绩。”
我正想说什么,她又接着说:
“虽然数学可能还是不太理想,但语文老师说我的作文进步很大。”
她的眼睛亮晶晶的,像装满了星星。
走到校门口时,她突然转身,用力地朝我挥手:
"妈,我去上学啦!"
看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,我突然鼻子一酸:
治愈从来不是一瞬间的事。
就像春天的到来,先是泥土里冒出的第一株嫩芽,然后是枝头零星的花苞,最后才是满园芬芳。
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耐心等待,用心浇灌。
发布于:山东省